●劉旭東
張家口的方言很豐富、很有特色。當地人習慣稱為橋東話、橋西話,又稱普通話、此地話,也有叫作關南話、張家口話的。
方言的形成有它的實用性、地域性、歷史性,張家口的方言就很耐人尋味。上個世紀五、六十年代人們一聽口音即可知道你居住在橋東或橋西,因為居住在橋東的基本上講的都是普通話,居住在橋西的基本上講的都是張家口方言。語言使用上的語音差異,正好反映出張家口這個城市在形成中的歷史沉淀與變遷。
張家口橋西的歷史較長。建于1429年的堡子里是作為一個邊防武城而立于清水河畔,建于1600年的清河橋也主要作為驛站通道,而建于1613年的來遠堡是長城內外游牧民族與內地民眾的交易關所。因此當時的張家口僅是塞外邊關重鎮,原著民并不多。隨著戰事日漸減少,貿易日見繁榮、民間往來交流才興盛起來。
張家口方言是一種混合型的語言,基本構成以西路口音和方言為主,并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語言文化沉淀滲入。這主要反映在張家口橋西人口的構成來源上。張家口地處內長城與外長城之間的戰略要地,在長期的戰爭中,當地的原著民很少,人口中以山西移民、邊關戌邊將士的后裔、走西口跑口外逃難在此落戶定居于橋西的人口。
因此經過歷史的演變,形成了一種既區別于山西方言語音,又有其成份在內的張家口方言此地話。這種語言是人類在生存過程中相互交流,不斷發展的結果。比如說,在語言上使用的重復音,山西、內蒙、張家口對上衣口袋叫作“腰迷迷”,對窄小的地方叫“旮旯旯”,又如對某種行為稱謂語言上的一致性,如不知道、不聰明叫“不機迷”,猜一猜叫作“旦一旦”、蹲下叫作“圪蹴”等等。這些語言既有西路人的親切細膩,也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豪爽粗獷,體現在張家口方言上,反映出張家口人的憨厚實誠。
近些年,由于就業、入學、參軍、遷徙等各方面的原因,人們交流范圍越來越大,普通話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,因此再以方言來判斷你是張家口橋東人或橋西人就會出笑話了。作為人們交流的工具——語言,它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和變化,張家口方言的魅力卻非常值得懷念。
![]() | 張家口在線網友 | 2015/4/19 21:22:05 發表 |
介紹張家口方言的人是外行,連語言學的術語也不會說。什么叫“重復音”?怎么能把音樂上所用術語用到語言學上呢? |